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
一、建所历史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时有在职职工116人,设有植物病害、农业虫害和农药等三个研究室,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1970年初,研究所病虫研究部分搬迁至河南、农药研究部分搬迁至重庆;1979年从河南、重庆搬回北京。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整建制划转研究所。1992年,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学科划转至研究所。2013年,依托研究所的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投入使用。研究所在农业部组织的“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第二,专业排名第一。2013年,研究所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研究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2016连续五年科研院所评估中,研究所位居人均实力第一。
二、科研团队
现有在职职工239人,其中科技人员 226 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 94.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59 人,占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 70.4%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78 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 78.8%。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1 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 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2 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7 人(个),入选“万人计划”4 人,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 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龙头、高级科技人员为主体、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贮备丰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研究所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第一批试点研究所,作物真菌病害流行与防控、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作物细菌病害流行与控制、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农田杂草监测与防控、草地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农药化学与应用、生物杀虫剂的创制与应用、生物杀菌剂的创制与应用、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和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14个科研团队全部进入第一批试点。2014年,研究所新增作物线虫病害流行和防控和天然产物农药生物合成与调控机理两个创新团队;2015年增设土壤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团队。
三、科研领域和重要成果
研究所设有植物病害、农业昆虫、农药、生物防治、植保生物技术、生物入侵、杂草鼠害与草地植保7个研究室,全面涵盖了当今植物保护学科的内容,形成了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农药、杂草鼠害、作物生物安全等5个院级重点学科领域。
近年来,植保所主持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242项(包括新增100项),可支配经费1.55亿元。 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2017年新增9项),课题10项; “973”计划课题 4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5项; “948”计划1项; 转基因重大专项6项;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2017年新增立项32项;农业部其他财政专项 34项(包括23项国家(部门)行业标准),农业部财政专项31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1人。
近年来,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3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8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26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和获新品种保护6个,获得农药登记证28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20项。
建所以来,累计发表论文7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000余篇。2016年发表SCI论文281篇,其中院选院选SCI核心期刊发文数 183 篇,院选顶尖SCI核心期刊发文数 5 篇。我所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 彰显了我所部分科研团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联系电话 | 010-62815905 |
所长邮箱 | director@ippcaas.cn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